来源: 类型:
我得给大家打个样儿🏆千万彩票www.凯时官网🏆365ty.c0m🏆 www.凯时-共赢共欢乐-凯时88kb88记者:陈溯
全文字数:2155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这个春天,风起蒙古国,沿途不断“添油加醋”,“进口尘”“国产沙”在中国互相裹挟,沙尘暴频频来袭。
4月25日,中蒙边界发生小股沙尘,在偏北气流作用下持续向东南传输。当天下午,北京出现沙尘天气。4月19日,兰州中川机场能见度仅为400米。据了解,中国今年已经发生11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10年同期最多。“黄沙漫天”的北方城市再一次刷屏网络,引发舆论热议。
今年沙尘天气为何偏多?面对跨境跨区域的沙源地,应如何推动沙尘“全球治理”?www.凯时-共赢共欢乐-凯时88kb88“东西问”就此专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研究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www.凯时-共赢共欢乐-凯时88kb88记者:今年以来,中国已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10年来最多。据《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20)》,近20年来,3月至4月平均出现沙尘天气的次数为7.8次,今年4月尚未结束,次数已超过往年平均值。今年沙尘天气偏多的成因是什么?
卢琦: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产生的风力较大,为沙尘天气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二是前期气温回升较快,不稳定的空气状态为起沙提供了热力条件;三是地表条件较差,2022年植被生长季,主要沙尘源区降水偏少一至四成,植被生长状况偏差。今年降水又较常年偏少二至五成,加之冻土层快速融化,积雪覆盖少,植被返青推迟,表层土抗风蚀能力差,易于起沙。
www.凯时-共赢共欢乐-凯时88kb88记者:中国为了治理沙尘天气在林草建设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有声音指出,中国“三北”防护林等防护林工程持续推进,但是沙尘天气却未能显著改善,背后原因是什么?
卢琦: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2016年至2020年),中国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7.8万公顷。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中国全年完成造林383万公顷、种草改良321.4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万公顷,森林面积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2000年以来,中国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大地实现了“由黄变绿”,贡献了全球25%的绿色增加量。对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项指标,每一项都表现出趋好势头,特别是在土地退化修复方面,提升最为显著。
但是,沙尘暴更多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过程。中国西北地区、蒙古国南部戈壁地区、中亚荒漠地区,地表多覆盖天然的沙漠、沙地、戈壁,以及人为叠加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这些地方通常植被稀少,一旦冬季降雪在春季过早消融,没有了积雪的保护,裸露的地表沙物质就很容易“随风起舞”。
197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相对上述“沙源”,“三北”防护林的植被面积较小,在春季这段时间阻挡沙尘暴的作用就有限。冷空气和大风影响范围在垂直方向上主要是在千米以上高空,数米到数十米高的防护林可阻挡部分地表的粗沙细沙,但远不能挡住被大风带上高空的粉砂和黏粒。因此,“三北”防护林作为一项综合性重大生态工程,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虽不是治沙尘暴的“专用药”和“特效药”,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长效药”。
www.凯时-共赢共欢乐-凯时88kb88记者:统计显示,中国仍有257.37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和168.7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这些沙化土地能得到根治吗?沙尘天气是一个常态化问题吗?
卢琦:沙尘暴自古有之。近年来,中国沙尘天气的频次有所减少,但它从未消失,未来也会长期存在。中国约17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中,可治理的沙化土地约有50万平方公里,应加快治理,其他的120多万平方公里主要是原生沙漠、戈壁等,应以保护和修复为主。
沙尘暴是自然过程和自然现象,既然天然沙漠存在,沙尘暴就很难被消灭,要接受沙尘暴的客观存在。但土地沙化可防可治,土地沙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土地退化,沙化土地治理是减少沙尘暴频率和强度的有效手段。
当前中国的荒漠化总体趋势有所遏制,但荒漠化治理依然任重道远。中国荒漠化面积仍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依然是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而且越到治理后期,面临困难越大,突破难度越高。中国的沙化土地仍然面积大、程度重,植被覆盖总体仍低,难在基数庞大;个别不合理人为活动仍然存在;防沙治沙投入严重不足;沙尘暴无国界,周边国家沙化状况严重。此外,中国的沙漠、沙地提供了大量的沙源。
www.凯时-共赢共欢乐-凯时88kb88记者:邻国蒙古国是重要沙源地之一。据统计,近几次北方沙尘天气均是蒙古国戈壁荒漠的沙源在南下过程中与中国沙源地的沙源叠加形成。中国在推动沙尘暴国际合作治理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未来有何国际合作计划及建议?
卢琦:防治荒漠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荒漠化至今仍是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和发展瓶颈,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球荒漠化治理有“四味良药”——制定公约议定书,统一全球履约和守约“度量衡”;构建全球观测网,遥看旱地变化方寸间;编制全球自然沙漠(遗产)名录,为后代留下一片原生沙海;启动“全球治理”行动,力争实现2030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今年春天的沙尘暴警醒人们,人类是个命运共同体,沙尘暴预防、沙源地治理需要加强全球治理、全域治理、全过程治理。
当下,境外沙尘暴灾害随时有可能进入中国,相关工作需要全球努力。近年来,中蒙两国持续加强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2022年11月,中蒙两国领导人会晤时,中方提出“愿同蒙方探讨设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将跨境全域治理、共同保障两国人民福祉推向新高度。未来,中蒙双方将携手推进该中心的建设,为防治荒漠化提供科技支撑、决策支持和智库服务。
受访者简介:
卢琦,男,1963年出生,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学术带头人。自1995年以来,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干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宏观战略与国际政策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多项,发表论(译)文15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译)作20余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曾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