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离子百科
principia ionum negativae1斯米克负离子健康板仿生释放原理:广袤森林的树木,树叶吸附并积累空气电荷,产生 叶枝尖端放电,电离空气中的水分子产生负离子,这是一种低能量激发负离子的方法。
2瀑布冲击、细浪推卷、暴雨跌落等自然过程中水在重力作用下,高速流动,水分子裂解而产生负离子。
3大气受雷电高压、紫外线、宇宙射线、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电离被释放出自由电子,和空气中的中性氧分子结合,产生为负离子.同时也会伴有臭氧和辐射产生。
4部分地壳、土壤及岩石具有放射性,辐射周边的空气,从而释放出负离子。
1小粒径负离子
空气中的负离子按其迁移率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离子。在单位强度(v/m)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称之为离子迁移率,它是分辨被测离子直径大小的一个重要参数。空气离子直径越小,其迁移速度就越快,离子迁移率是表达被测离子大小的重要参数。离子迁移率大于0.4 c㎡/(v`s)为小离子,小于0.04 c㎡/(v`s)为大离子,介于两者之间则为中离子。
2持续不断的释放负离子
自然界在不断地形成和产生新的负离子,但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不会无限增多,因为离子在生产的同时伴随着离子消失的过程。主要是因为:
① 异性电荷相吸,正负离子静电作用相互吸引而中和。
② 与空气中的尘粒、烟雾、粉尘的表面附着。
③ 负离子被各种换气系统排出。
④ 离子被抑制,空气中负离子浓度经常维持在一定水平,浓度饱和到一定程度其产生会被抑制,因为空气正、负离子的浓度不断变化,保持在某一动态平衡。
3小粒径负离子是进入人体细胞
负离子对人健康、寿命及生态的重大影响,已为国内外医学界专家通过临床实践所验证。当代科学揭开了奥秘,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微电池,细胞膜内外有50~90mv的电位差,如果“细胞电池”得不到充分的电荷补充,机体的电过程就难于继续维持,因而影响到机体的正常活动,产生老化和早衰。
在野外、山村、森林、海滨、瀑布或雷雨过后,一定会感到神清气爽,心胸开阔,这不仅是由于野外污染少,更重要的是因为空气中含有大量负离子,空气中所含有的负离子的多少是衡量空气清新的标志之一,根据卫生组织确认,空气中的负离子在1000~1500个/cm³,被认定是清新空气。
1对颗粒污染物有净化作用
负离子能使空气中微米级属于正离子的飘尘以及焦烟、“二手烟”、油烟,通过正负离子吸引、碰撞形成中性分子团下沉落地,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对微生物污染物有减菌作用
空气负离子有很高的活性,很强的氧化还原作用,能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原生质活性酶的活性,能使细菌蛋白质两极性颠倒,而使细菌生存能力下降或致死。负离子杀菌的特点为灭活速度快,灭火率高,对空气、物品表面的微生物、细菌、病毒均有灭活作用。
3对有机挥发气态污染物有还原降解作用
甲苯(c7h8)可以通过负离子的作用而降解,降解产物有54%为气体浮质及各种有机酸(rcooh)的混合物。
二甲苯(c8h10)可以通过负离子降解为甲酸(cooh)、乙酸(ch3cooh)、丙酸(ch3ch2cooh)和丁酸(ch3ch2ch2cooh);或者降解为这些有机酸和一氧化碳(co)及二氧化碳的酯(coor)。分析分解产物发现,约为30%左右的二甲苯降解产物为气态,约50%降解产物为颗粒。
臭氧在负离子的作用下可以转化成氧气、二氧化碳等。或者在一氧化氮或二氧化碳的降解过程中同时参与这两种有害气体的降解,同时自身也得到降解,在对臭氧的降解过程中,负离子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和活性中间体。
甲醛(ch2o)在负离子的作用下而降解转化成了水(h20)和二氧化碳(co2),是目前理论上有效消除甲醛的方法之一,其中,负离子是反应中的一种重要活性中间体。
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对人体生命活动适宜的是每立方厘米为数千个到五百万个。人们对海滨、瀑布、森林和雷电后的空气感到特别清新,就是因为这些环境中具有相当充足的负离子。负离子寿命很短,空气污染严重时,灰尘、烟雾会很快将负离子中和掉。在人口密度区,负离子的寿命仅有几秒钟,所以空气也就不新鲜。相反在海滨、瀑布附件,负离子的寿命可达20分钟。据测定,城市公众场所,喧闹街道和闹市区,每立方厘米只含有数百个负离子;工业、矿区就更少了,只含有数十个。所以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工作,就容易出现困倦、记忆力差、精力不集中及全身疲劳等症状;在海边、湖畔、郊区农庄或山泉、瀑布、树木丛林的山区,这些地方的负离子有数万乃至百万多个,使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舒适惬意。因此,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的变化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
环境 | 负离子浓度/(个/cm³) |
作用 |
森林、瀑布区 |
100000~500000 |
具有自然痊愈力 |
高山、海边 |
50000~100000 |
杀菌、减少疾病传染 |
郊外、田野 |
5000~50000 |
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抗菌力 |
都市公园 |
1000~2000 |
维持健康基本需求 |
街道绿化区 |
100~200 |
诱发生理障碍边缘 |
都市住宅封闭区 |
40~50 |
诱发头疼、失眠、神经衰弱、倦怠、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 |
室内冷暖空调间 |
0~20 |
引发“空调病”症状 |